作者: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07-12 09:47
大樊庄位于郓城县正东方向,距县城约6000米,属郓州街道管辖。
明嘉靖年间(1522一1566年),六世祖樊士信,从郓城南关迁到这里建村,以姓取名大樊庄。当时樊姓有350户,1350人。明朝万历年间,李氏祖从郓城县唐塔街道七里铺村迁到这里,有20户100人;清朝光绪年间,郑氏祖从郓城西关迁来这里,有8户40人;清光绪年间刘氏祖从七里铺村投亲迁到这里,有5户20人;还有张氏7户25人迁到这里,成为常驻村民。
这里离城较近,交通方便,地势平坦,土壤肥沃,有刁西河、郭王路沟、宋屯沟,环绕村庄,灌溉方便,旱能浇,涝能排,水利条件优越。适宜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,是历朝历代大地主看中的地方。
这里有一个“仝千顷(顷:计量单位,1顷等于100亩)与县太爷的传说”,至今人们还津津乐道。
早些时候,大樊庄村内有一个叫仝大庙的自然村。有一个仝员外,绰号“仝千顷”,是当地有名的大地主。他家土地众多,东到梁山县,西到郓城县城东门外,南到巨野,北到黄河,都有他家的土地和佃户。家中骡马成群,丫鬟云集,长工、短工无数。无论什么事情,只要“仝千顷”出面,从县衙到乡里各级官员都给很大面子。
有一年秋天,新任县令出城东巡查,路过“仝千顷”的土地,恰巧“仝千顷”的雇工正在犁地,准备秋种。领头的雇工看到县太爷的人马过来了,赶忙过来跟县太爷行礼,让县太爷的人马先过去,他家主人犁地的马队就要过来了,怕耽误县太爷的行程。这位县太爷脾气很倔犟,心想:就是犁个地,还能有多少牛马牲口?非要犁地的牲口过去再走。不一会儿,只见远处尘土飞扬,高头大马一个紧挨着一个“刷刷”地过来了。那一匹匹骏马,四蹄翻腾,长鬃飞扬,比县衙的马还要高大威猛。雇工一人牵马,一人扶犁。第一匹犁子已经回到了原来的地头,后边的犁子还没过来,看到这些,县太爷的心情十分复杂。
有人到“仝千顷”家里报告,县太爷正在看牲口犁地。“仝千顷”急忙到地头请县太爷去家里。到家后,休息片刻,就开始酒菜上桌,吃喝起来。上的都是鸡鸭鱼肉、家常蔬菜,当地名酒。县太爷心想:堂堂的“仝千顷”饮食也不过如此。酒后,伙计端上一馍筐黑窝头,县太爷心里不痛快,没有吃黑窝头。轿夫和衙役们试着尝了尝,觉着好吃。一个衙役吃完饭后趁人不注意又往怀中放了1个黑窝头。
出村后,县太爷不高兴地说:“今天酒菜还行,饭可不怎么样。”轿夫拿出1个黑窝头让县太爷尝尝,县太爷觉得又香又甜,绵柔可口。原来黑窝头不是普通面粉做的,而是栗子仁面蒸的。没吃到这稀罕面食,县太爷后悔不已。
隔几日,县太爷又去村里找“仝千顷”喝酒,目的是想吃黑窝头。可这次喝完酒后,“仝千顷”安排伙计的上的饭是白面馒头。一个衙役替县令说话:“今天怎么不上黑窝头啦?”
“仝千顷”回答:“黑窝头都是我和家里的下人们吃的,县官老爷怎能吃那东西,应该吃白面馍馍。”就这样,县太爷闹了个半红脸,也没吃上黑窝头。
“仝千顷”请客,县太爷吃不上黑窝头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。
大樊庄现有578户,1873人,2700亩耕地。现有樊、李、郑、刘、张5个姓氏,所有姓氏均为汉族,已经没有姓仝的人家。
大樊庄每年都风调雨顺,粮食丰产丰收,每年每亩产量达到“双千斤”。依托城郊优势,人们搞起了面粉加工、食品加工和货物运输。
现在的大樊庄,经济发展,社会稳定,村民和睦相处,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和精神文明先进村。 魏建国